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呼吸科醫(yī)學進展 > Immunity:食物過敏!為什么?
在ERS2015的China Day專場,浙江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第二醫(yī)院呼吸與危重癥醫(yī)學科主任、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沈華浩教授介紹了中國哮喘研究的現(xiàn)狀和進展,就我國哮喘研究面對的挑戰(zhàn)指出了中國哮喘研究的未來方向。
沈教授進行精彩講座
哮喘流行病學研究進展
2013年中國成人哮喘患病情況為:自我報告的哮喘患病率為2%,基于癥狀的哮喘患病率為3.9%;而中國城區(qū)0-14歲兒童哮喘總患病率為3.02%,較10年前顯著升高。2013年中國慢病咳嗽病因分析的前瞻性、多中心調查顯示,咳嗽變異性哮喘(CVA)是中國慢性咳嗽患者的首要病因。
2013調查顯示,亞太地區(qū)哮喘控制率低。我國大城市三級甲等醫(yī)院哮喘達到完全控制的患者僅28.7%.僅6.6%的患者每天堅持使用峰流速測定儀(PFM)。哮喘發(fā)作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沉重負擔。
哮喘基礎研究進展
沈教授介紹了以下幾個重要的基礎研究:CIS在T細胞表面表達,并可抑制CD4+細胞的STAT信號通路;ECM1在Th2細胞表面高度和特異性表達,并可控制TH1細胞從淋巴結向外周血和炎癥部位遷移;Anti-CCR3可以有效抑制氣道炎癥和高反應性;在氣道中條件性敲除SHP2,可以緩解過敏性炎癥,并可通過下調TGF-β1的水平保護氣道重構;外源性IL-17可以抑制骨髓中EOS祖細胞的表達,并可直接抑制EOS的體外分化。
哮喘臨床研究進展
2007年和2012年的AHEAD研究充分證實SMART療法對急性發(fā)作高風險患者的療效;2013年的SMARTASIA研究(亞洲“真實生活”研究)證實SMARTASIA療法在真實臨床實踐中的療效。
哮喘臨床表現(xiàn)相關研究進展。
1992年發(fā)現(xiàn)隱匿性哮喘。
2013年提出胸悶變異性哮喘:所有患者均以反復胸悶為唯一癥狀,無呼吸困難、喘息或反復咳嗽癥狀,聽診未聞及哮鳴音;與經典哮喘患者相比,這些患者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較低,焦慮和抑郁發(fā)生率更高;更重要的是,大多數患者都對ICS或ICS/LABA治療顯示出良好療效。
從基礎到臨床:分為Th2型哮喘和非Th2型哮喘
中國哮喘研究的未來方向
沈教授指出,目前仍缺乏在中國哮喘患者中開展的大規(guī)模、多中心的患病率、病因學和治療策略方面的研究;目前大多數哮喘研究集中在EOS表型,而忽視其他表型包括嗜中性粒細胞表型,后者與重癥哮喘相關,現(xiàn)有治療方法尚難以控制;哮喘是一種異質性很高的疾病,但目前很少研究有致力于針對每個個體的從遺傳到環(huán)境誘發(fā)因素的個體化治療;盡管目前已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哮喘基礎研究,但很少對哮喘發(fā)病機制提出全新視角的觀點;需要將現(xiàn)有植物化學或中藥研究成果從動物實驗轉化到臨床試驗,最終研發(fā)更多新型臨床治療。